7.13.1 一般规定 1 雪害地区路基设计,应调查收集当地自然地理、气象要素、灾害程度、积雪状况、风况、地质等资料,分析雪害成因,确定雪害类型,提出正确的处治方案和措施。 2 雪崩调查应查清公路沿线地形地貌、雪崩类型和分布、数量和范围、雪崩的汇雪面积、雪崩的裂点位置、山体坡度、发生频率、危害程度。必要时测绘汇雪面积地形图和雪崩运动路径的纵断面图。 在工程和水文地质调查中,应调查覆盖层的岩土性质、厚度、地质构造、地下水的分布情况以及植被情况。 3 风吹雪路段应对汇雪面积和风雪流行程中的地形、地物、植被等情况进行调查,测定风雪流的移雪数量,冬季风力与风向及其频率和持续时间、年总降雪量、最大及平均积雪深度、冬季气温及冻融时间、风雪流的主导风向、风吹雪的类型及其危害程度等。 在修筑高路堤、开挖储雪场及整修山坡的地段,还应查明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。 4 在路线必须通过可能发生雪崩的路段时,可按照稳定山坡积雪,改变雪崩运动方向,减缓雪崩运动和清除积雪等原则,采用水平台阶、导雪堤(墙)、土丘、挡雪墙、防雪林带等设施;在雪崩较严重路段,高速公路、一级公路及有特殊要求的公路,也可采用防雪走廊、明洞、隧道等遮挡构造物。 5 在风吹雪地段,应根据当地风雪情况及地形条件,合理设计路基横断面形式,并宜采用填方,避免或少设路堑。必要时,在工程量增加不大的情况下,可适当加宽路基。 6 在平坦开阔和稳定的风吹雪路段,路基应采用流线型或缓边坡路堤形式,尽量避免挖方和采用路堑断面形式,路堤高度应比当地最大稳定积雪深度高出0.3~0.5m,在风吹雪严重地段应高出0.5~1.0m。 7 在草原、农牧区低填方风吹雪路段宜采用1:3 的路堤边坡,在浅挖方、荒原戈壁低填方处应采用1:4 的路堤边坡,有条件可放缓边坡或做成流线型边坡。单向风强烈时,路堤迎风面的边坡应尽量放缓,沿主导风向的边坡坡度等于或缓于1:4。 8 对风吹雪路段路基两侧距路基边坡坡脚各20m 范围内的障碍及构造物应清除,否则,应设置防雪设施。根据需要,在有条件的情况下,填方路堤的取土坑也可用作储雪场。 9 风吹雪路段必须采用挖方时,应避免深路堑,宜敞开路基或以半填半挖的横断面形式通过,当挖方路基外侧剩余台地工程量不大时,宜全部挖除。雪害严重地段宜适当加宽路基,并设积雪平台。 10 山区风吹雪挖方边坡宜缓于1:4,并设置积雪平台,其横坡同路拱坡度,对无条件放缓边坡的路段,应加大积雪平台宽度。必要时,可在挖方路堑内采用路堤断面形式或设置储雪场。 11 风吹雪路段高速公路、一级公路的中央分隔带应与路面齐平,路肩、坡脚、坡顶等有棱角部位宜设成圆弧形,以利于风雪流顺滑通过。 7.13.2 防治原则 防治雪害应以防为主,防治结合,遵循“因地制宜、就地取材、有效、易行、经济、持久”的原则,优先采用生物防治,工程治理应注意保护生态环境,防止水土流失,为生物防治创造条件。 7.13.3 防雪措施 1 综合防治 雪害防治应用工程治理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。雪害严重路段可结合公路的重要程度设防,采用多种工程和生物措施组合的稳、阻、导、排等措施,因地布设,互相配合。 2 雪崩防治措施 1) 水平台阶 地面横坡小于45°、土层较厚且透水性较好、不易产生滑坡或泥流的山坡上,为防止小型雪崩,可沿等高线开挖水平台阶。台阶间距应视山坡坡度而定,台阶宽度则依最大积雪厚度与山坡坡度而定。 2) 稳雪栅栏 坡度较陡、土层较薄、透水性差、不宜开挖水平台阶的山坡,可沿等高线设置栅栏以稳定山坡上的积雪。稳雪栅栏宜设置多排,最高一排栅栏应尽可能在雪崩裂点附近及雪檐下方。 3) 防雪林 从雪崩源头开始到雪崩运动区,从上到下分期种植合适树种,防治雪崩发生,防雪林初期可配合工程措施。 4) 土丘及楔 土层较厚,坡度小于30°的雪崩沟内,可设置土丘,以减低雪崩速度;楔还有分割雪体的作用,设置地点宜选在雪崩途径的坡折处,布设一个或多个。土丘及楔的高度应大于最大雪崩锋面高度。 5) 导雪堤 在宽的雪崩槽中,可以设置导雪堤。导雪堤应自沟槽一侧下斜伸至沟中,与雪崩流的交角不应大于30°。导雪堤的高度,应大于雪崩最大锋面高度。 6) 防雪走廊 雪崩严重的路段,可修筑防雪走廊。防雪走廊顶部应满足雪崩冲击力的要求,净空应满足隧道净空的技术标准的规定。 3 风吹雪防治措施 1) 防雪林 当条件适宜时,可在路基的一侧或两侧种植防雪林带,防雪林带的宽度不宜小于50m。宜采用多条林带,各林带间距为20~50m,单条林带宽为20m。 选择防雪林的类型、树种,应根据当地积雪深度、土质及气候条件等确定,宜采用乔、灌木混合林型,选用能早期和长期起到防护作用的树种。防雪林到到路基坡脚的净距可按防护林高度的10 倍设置,但不应小于25m。 2) 防雪栅 风雪量较小但持续时间较长、风向变化不大的路段,可采用固定式防雪栅。固定式防雪栅的高度应根据风力及雪量大小确定,但不宜小于3m。从路基边缘到防雪栅的距离,应根据栅后积雪堤的长度确定,宜为30~50m。 风向多变、风力大、雪量多的路段,可采用移动式防雪栅,移动式防雪栅的高度宜为1~2m。防雪栅的初设位置,距离路基边缘为20~50m。 防雪栅应布置在迎风一侧,并与冬季主导风向垂直,当地形开阔、积雪量过大时,可设置两排防雪栅,间距宜为50~80m。 3) 导风板 下导风板适用于路线与主导风向的交角大于30°及迎风山体坡度小于40o的路段。否则,宜采用侧导风板。 导风板的位置应根据当地主导风向、路基横断面形式及地形等条件确定,下导风板宜设在迎风侧的路肩附近,侧导风板宜设在迎风侧路基边缘以外不小于15m 处。 4) 防雪堤(墙) 积雪较少,且不宜设置防雪栅的路段,可在迎风侧设置挡雪墙或防雪堤。防雪堤(墙)高度可根据降雪量的大小确定。防雪堤(墙)距路基边缘应有一定的距离。